民间美术在现代家居设计中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原汁原味的古典主义”,其实就是复古主义。一切照搬传统的风格。从建筑样式,室内空间布局,到家具款式与环境装饰等都按照传统样式去做。第二种是“亦中亦西的‘新中式’”,其实就是一种折衷的方法。亦古亦今,亦中亦西。它是以流行的西方现代设计与装饰风格融合中国元素而产生的具有中国风格的现代设计。第三种是“左传统右现代的‘混搭’风”,既有传统,又有现代的大“拼盘”,大“杂烩”。具体表现为古今混搭、中西混搭、传统与时尚混搭、乡村与城市的混搭、材料混搭、色彩混搭等等。这些看似极不协调的东西竟然同时出现在一套居室内。不管是那种风格的设计,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采用民间美术符号。根据具体的风格,或多或少,或浓或淡的使用民间美术元素。具体应用的设计手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直接移植
就是“原汁原味的古典主义”装饰风格。在装修设计上原汁原味的把传统家居的原貌一丝不苟的照搬过来,民间美术的符号也就随着它的载体一同“直接移植”到现代家居中。这些民间美术符号从内涵到形式,都“原封不动”的保留着。如厅堂中心轴上屏壁上的中堂画、对联;条案上东屏西镜的摆设;案前的八仙桌和两侧的太师椅;卧室内的架子床;书房中的屏风等等。这种完整的复古方式使民间美术符号原汁原味的保留下来,并发挥着它的内涵与艺术形式的作用。
外景内化
在室内设计中为了加强地域性、民族性特征,甚至把建筑外檐的内容和形式也搬到了室内“落户”。这种从室外向室内转移的设计手法,我们称为“外景内化”。中国古建筑外檐形式很有民族特色,也很有代表性。室内设计师毫不客气,决不放过这些装饰性极强的传统元素符号。像门楼牌坊、青砖黛瓦、朱门红窗,特别是最富特色的三大雕:石雕、砖雕和木雕更是设计师捕捉的对象。
外物内置
除“外景内化”外,“外物内置”也是现代中式风格设计的一大特色。拴马桩、石墩、下马石、旗杆座、马槽,甚至碑额,都移入室内作为一种符号应用于装修设计中了。当然,这些民间美术品不是当纯粹的艺术品或古董摆设在室内陈列用,而是把它们当成室内设计装饰材料,当成设计元素,应用于室内装修设计中。每个物品都承担着功能作用,同时又烘托和渲染居室氛围,以符号形式起到了营造中国风格、民族风格和地域风格的载体。如把皇帝御题石碑上的额匾,移入卫生间当起洗手盆下的支架;把马棚中的喂马槽也移入卫生间作为洗脸池。这些充满了后现代冷嘲热讽、调侃玩笑色彩的设计,却给人以亲切质朴的感觉。
功能转换
由于现代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传统建筑装饰材料和部件都不能在新的建筑与室内环境中“对号入座”。人们开始只采用它的符号,不去关心它的原有功能作用了。如把室外的拴马桩、旗杆座、石础、喂马槽等移入室内,产生了“功能转换”。原有的使用功能没有了,但又被重新赋予了新的功能,从一种使用功能转换为另一种功能。例如昔日的拴马桩变成了今日楼梯扶栏柱;昔日的旗杆座变成了今日的茶几座;昔日的喂马槽变成了今日的洗脸池。
古今混搭
在现代中式风格居室设计中,混搭主要表现在把传统装饰符号移入现代空间中,或用传统装饰符号与现代材料组合,构成一个“混搭”空间,一件“混搭”产品。如卫生间内:墙面用石材铺贴;天花板采用喷塑铝合金扣板吊顶;地面用鹅卵石衬在底面上铺透明玻璃板;油着白漆的金属架上用玻璃作台面,台面上放置从农村讨还来的石刻喂马槽;窗前的欧式白色搪瓷浴缸;水龙头全部是现代简约设计与电镀工艺……。一个空间里同时采用8、9个不同材料,典型的“混搭”空间。又如:用庙宇中的石础与玻璃搭配组成一件茶几,放置在现代西式沙发前,形成一个古今“混搭”、中西“混搭”的组合产品。
结构重组
在现代中式风格居室设计中,常常利用传统符号形式中的局部与现代设计或材料融合为一体,即把传统装饰符号原有形式打散、解体或抽取部分装饰符号从新构成新的形式。特别是从传统的外建筑上截取下来的石雕、砖雕、木雕等部分装饰符号,镶嵌或组合在现代材料与形式中。此外,用传统图案、文字等符号按现代构成原理重新组成新的图形,如用瓦当、剪纸和福、禄、寿、喜等字体设计的壁纸、玻璃装饰面、喷砂不锈钢装饰板等,都是些新的尝试。
局部点缀
此手法在现在中式居室设计中,则多是选取传统建筑乃至民间工艺等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构件、饰品作为符号,在现代室内空间中体现传统文化的气息。如在玄关处放置一个中式古典几案,几案上摆件青花瓶或五彩盘;墙面上挂上一两幅年画、皮影造型或绣片;墙角处放置一件石雕或一件古灯具;沙发上和席梦思床上放数个民间刺绣靠包、抱枕;餐桌上搭一条丝绸或蓝印花布的桌旗;电视柜上摆上一至两件古玩或民间艺术品等等。由于是局部点缀,这些民间美术符号常像古董一样,原汁原味的保存在室内。
总之,在现代中式风格设计实践中,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和室内装饰与陈设的民间美术品,被当成装饰符号而大量采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对民间美术符号大量的应用,对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